赛格特约作者 黄靖洋
历史地看,大学一直是知识权威的堡垒。教授、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生产各种理论和价值批判工具塑造着人类认知的轮廓。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生成文本、分析数据,甚至与人类共同创造内容)对这种权威的根基提出了挑战。
过去人文社科被认为致力于解决人类生存意义和伦理价值问题,并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度被认为不会轻易受到机器干预。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往语言模型的方向狂奔,以写作和语言表达技能为重要评价标准的人文社科反而在技术面前呈现了独特的脆弱性。
Deepseek与Grok等免费的人工智能工具广泛渗透到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各个领域,必定会动摇传统象牙塔式的,带有等级色彩的师承制度。这要求我们重新构想一种与AI共生的教育与学习模式。
技术发展和知识生产
现代社会中的知识生产每一次变革都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技术创新重塑了知识的控制、创造和传播者。
在数字时代之前,知识权威牢牢掌握在精英手中——学者、专家和教育机构通过控制知识生产渠道来行使权力。学术机构、同行评审期刊以及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确保信息从少数开明人士向大众单向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