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赛格特约作者  青柳

9月26日,高层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本次会议极为重要,这体现在诸多措辞上格外引人注目。比如提到“当前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同时首提“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出“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等等。

全文只有1200字左右,但可谓言简意赅,直指问题要害。

最新的会议精神并非孤立现象,人们明显感到市场环境在这两天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出台一揽子金融政策,其中存量房贷利率、二套房首付比例、银行利息、准备金等全面下降,力度堪称罕见。

在这个大背景下,资本市场迅速做出反馈,A股迎来连续大涨,目前已经重返3000点。

毫无疑问,一种更深层的变化正在形成,未来政策力度已经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也要客观看到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强劲,许多市场主体的信心仍然脆弱。

从三季度的高频数据来看,目前市场普遍认为三季度单季度最终GDP同比数据可能会回落到4.5%至4.8%左右,相较二季度还在下探,形势依然值得严肃对待。

所以,在放大招之后,也要进一步稳妥施策,尤其要避免以下三种对经济的伤害。

避免产业政策再出昏招

中国的产业政策,在相当多层面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比如电动车产业,在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加持下,直接冲到了世界领先的位置,2023年更是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出口国。

但与此同时,一些产业政策政策力度、发布节点、细节解释上有失精准,造成了巨大的市场影响。比如去年12月发布的《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重挫国内外市场的众多游戏股。之后相关部门通过大规模发放版号等方式,方才稳住市场预期。

另外,在本次会议上还提到,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重点做好应届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产业政策影响的不只是企业,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员工。而产业政策,同样关系万千家庭的生计温饱。

因此,产业政策在经济复苏的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眼下需要凝心聚力的时刻,相关产业政策格外需要精细化,审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举措,以避免对市场造成扰动,对民生造成冲击。

坚决遏制和打击“远洋捕捞”

近日上疯狂流传一张杭州基层派出所发出的“外地公安不得非法入企办案”的注意通知,里面醒目地提及“如果外地公安没有在本地公安的陪同下,非法入企办案的,请立即:110报警+拍照取证”。

 

 

这一新闻,也把当前部分地区存在的“远洋捕捞”抛到了舆论视野。所谓“远洋捕捞”,指的是监管部门以不合规的方式到外地企业执法,用罚没收入、股权等来补充地方财政。

这种做法短时间或许可以解一地财政的燃眉之急,但会极大地破坏营商环境,挫伤企业的积极性,对市场信心造成根本性的破坏。

9月19日,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的“远洋捕捞”现象研讨会在杭州举办,在研讨会上多位企业家代表都提到了“远洋捕捞”式执法对民营经济环境的危害性。

这些声音应当被听取。广大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完全的司法保障,经济恢复、市场提振等宏大议题由此才能成立。

确保市场信息自由流通

今年4月,2024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发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实现5.3%的增长,创下三个季度来最好水平,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的5%。

但在当时一个话题却备受讨论,即经济数据和整体的市场“体感”有温差。

造成体感温差的原因很多,包括统计口径选择、关键指标呈现等等。但关键则是当前需要市场主体充分去传递这种体感,去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保障市场信息的充分交换。

毕竟,相比于数据本身,这些体感其实才是信心来源的基础——一位经营者再投资的计划,必然建筑于主观的、体感的对市场未来的判断之上。

而允许这种信息交流交换,其实也是保障政策精准的基础,为政策出台提供最直接的根据,我们应当避免陷入单一数据叙事的话语陷阱和信息茧房。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4月和7月高层会议公报,本次会议内容没有提及“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事实上,正如会议指出,“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光明经济应该是“干字当头、众志成城”,用行动换来的,而非通过信息控制制造的。

总之,在接下来的时段,只有避免以上产业政策、执法方式或话语类型三个层面对经济的伤害,才有机会扭转当前经济曲线,最终达到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局面。

 
 
 
 
话题:



0

推荐

赛格大道

赛格大道

25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关注数字时代的创新,主张通过对基础与应用、国企与民企、软件与硬件、龙头与中小企等几组关系的考察,提供全球视角下的解读与分析。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