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格特约作者 劳里
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在常规操作中有一点颇不寻常,那就是中国工程院首次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
说不寻常,自然是因为前所未有。虽然来自民营企业的院士并非没有,但终归是寥若晨星;虽然从2019年起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协就已经提出要“注意”或“特别关注”从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中做出重大成就和贡献的工程科技专家中提名院士候选人,但毕竟是原则性的,并不是硬性规定。
这次就不同了,落实为具体数字,特供民营科技领军人才专用,传统的“三大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有企业)不能来抢。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评选标准是看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而从来没听说要看所有制。既然如此,只要水平和贡献足够,就不该问姓公姓私,按部就班走程序即可。
实际操作当然没有这么“天真”。院士评选沦为“三家分晋”的游戏,也有客观原因。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后才得以长足发展的,且长期进入不了重点领域掌握不了核心科技,科研院所、高校和国企则恰恰相反,作为“自己人”条件得天独厚,学术水平和学术贡献相对高些大些也是理有必然势有必至。
王坚是中国民企院士第一人,于2019年当选
可是,事情正在起变化。
在观念上,民营企业已经是“自己人”了,享受“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待遇,并且不能变也不会变。是自己人就不能见外,按同等标准一较短长,该有的荣誉、地位必须有。虽然观念的转变并不容易,观念落实为行动更不容易,但明辨是非总是很重要的,知行合一,知在行前。
在实力上,民营企业已经不可小觑。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在中国,民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民企贡献的“56789”中,7是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从直观上判断,拥有这么高比例的技术创新成果,没有理由不产生相当数量的院士。有实力就应该有地位。民企固然不追求反压国企一头,但起码要齐头并进。
事实上,高层对民营企业努力为推动科技创新多做贡献也寄予厚望。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也明确,要“鼓励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规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一批关键行业民营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中央层面的表述比较原则,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则直接“划重点”,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这表明,民营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更有能力回应国家需求和时代议程。
何以这样说呢?政府给民营企业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在当前和未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力点的大纲内。2024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提出,要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要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此,包括华为、腾讯、比亚迪、阿里等大型民营科技企业,都陆续成立企业实验室,靠近乃至引领前沿技术领域。
腾讯主要实验室一览
如果说在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上,民营企业已然成为重要出货人,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民营企业就更是获得了国家级政策背书。官方明确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个主体不是“虚衔”,而是要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当此之时,三大家中的高校、科研机构倒成了刘关张中的关张。当然,关张很重要,刘备没有他们也玩不转。创新讲究的是合作,共同开发、联合攻关,协同育才……
民营企业被委以重任是有深厚基础支撑的。不妨看一下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努力。《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2012年到2022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8万家增长至35.9万家,占比也从62.4%提升至90.9%。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则显示,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50%以上的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2023年,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1.39万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41.88%。
2023年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前十强,华为、腾讯、阿里位列前三
研发有投入有人员,关键是还有成果,关键的关键是科技成果还能转化应用。民营企业也是够拼的了。民营企业都是在市场中杀出来的,嗅觉最灵敏,动作最迅速,也最能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势而为,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就在两院发布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的同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集体学习。高层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如果此文有幸被刷到这里,就会发现,高层其实是在人工智能这个议题上重申了一以贯之的主张。不必问这里的企业是国企还是民企,因为这样问已经没有意义。同样,也不必问中国工程院为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新增8个专项名额是多还是少,因为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变化已经发生。
0
推荐